时间:2022/9/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城,风姿绰丽;乡,淳朴自然。

初冬的平罗,褪去了秋的色彩,静谧中孕育着发展动能。

近年来,随着一场环境革命全面打响,一片片裸露土地变成了百姓的“后花园”,城乡“颜值”不断被刷新;美丽乡村散发出别样韵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美丽环境带来的红利,正在平罗城乡各地释放。

一个个生动画面,源于平罗县委、县政府对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目标的坚持不懈。无论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平罗都踩准了步点,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绣花功夫让城乡不断美丽蝶变,全力以赴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

拓宽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清晨,明媚的阳光照亮每个街角。公园内,市民们跳舞、唱歌、健身、下棋,悠闲安详;街道上,路面干净整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致,春季闻花香,夏季林下舞,秋季拍美景,冬季雪中游。”从棚户区搬到新小区后,每天坚持在唐徕渠带状公园晨练的马玉莲感受着棚户区改造带来的红利。

沿着城关镇翰林大街来到永安东路交叉口处,新栽的紫花苜蓿苗在滴灌下孕育着勃勃生机,墙上的莲花彩绘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这里是平罗的‘南大门’,以前进入县城首先看到的是棚户区改造遗留的堆满建筑垃圾的空地,明年春天这里就会变成景色宜人的观赏林。”平罗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志斌说。

这里的变化,只是平罗县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隅。居住在平罗县的老百姓不难发现,一个个破败不堪的老旧小区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路边成堆的垃圾和乱设摊点被清理干净;杂乱不堪的裸露地变成百姓散步的小公园;道德标语及民俗风情画替代了墙体小广告……

击水行舟,变化悄然而至。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从“面子”到“里子”,平罗早已今非昔比。除了扩大的城市发展空间,还有不断被放大的民生“幸福圈”。

“我们始终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重点项目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宋志斌说。

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推进与项目落地,该县对繁荣新城与提升老城“双管齐下”,巩固优势和补齐短板“齐头并进”,积极探索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今年6月以来,住在城关镇新利小区的居民发现,夜晚回家的路面平整顺畅且明亮了,这是因为县住建局在西环路、社保广场等处安装盏路灯。明年计划逐步对城区盏路灯进行LED节能改造,并对黑色路面、道牙、人行道破损路段进行修补更换,全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平罗县住建局下大力气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拆迁遗留地,实施了城市花园广场黑色路面道路维修工程,清理整治县城4个出入口和部分建成区裸露地77万平方米;持续治理国道(老户段)两侧“脏乱差”现象,设置面积1.2万平方米的大型货运车辆临时停车场1个;开展城市双修,采购苗木41.45万株,涉及城区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持续深化物业提升年活动,累计清理建筑装修垃圾余立方米,清理公共绿地违侵违占1.09万平方米,在57个小区外围和城区公共区域合理施划停车泊位1.4万个,改善了县城停车难、停车乱等现象,城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新与旧、动与静在这里交融相生,绘出平罗城乡统筹发展的幸福图景。

下一步,该县将投资.11万元实施平罗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封场项目和城镇生活垃圾收集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垃圾转运站10座;扎实开展物业乱象整治工作,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拓展“红色物业”“智慧物业”,创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并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和规定,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探索“一拖N”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形式,由大的小区或者新小区物业搭配管理周边老旧小区,补齐服务和治理短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丰富社区服务供给。

美丽乡村由内而外破茧蝶变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疏疏落落的几笔,勾画出头闸镇邵家桥村的美丽乡愁。

秋天虽已过去,冬天仍是风景。

如此的景色,一年前则完全不同。70岁的村民石林业站在木桥旁回忆说,过去村里的一条农渠承载了亩农田的灌溉,17年来损坏严重,一到淌水期村民就反目。这次项目改造不仅把脏乱差的环境变成了“绿富美”,渠道也修整畅通,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往年很多村民这个时候就回县城的房子住了,今年看到村里变化这么大,好几户都选择留下过冬。”邵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邵创林笑着说:“夏天遍野向日葵,村民干完一天的农活后,在树荫下的木凳上乘凉,城里人在朋友圈看到照片还专门过来打卡。”

依托美丽村庄建设、“一事一议”等项目的实施,邵家桥村硬化彩砖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盏,栽植各类树木余株,新建占地平方米的文化游园1处。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于平罗而言,是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层次蜕变。该县打出了小城镇综合整治、生态创建等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整合生态绿化、美丽村庄、环境整治等资金,全力实施邵家桥村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由点及面撬动美丽乡村的“颜值”跃升。一个个秀美乡村在这里串珠成链、连片成景,让美丽风景成为打开“美丽经济”的金钥匙。

在高庄乡东风村法治广场口,4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成为一抹亮色,乡村振兴主题的墙画扮靓村庄。该村依托美丽乡村项目实行垃圾分类、生态绿化及围墙维修等。

严寒冬日,平罗乡村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今年,该县实施渠口乡、红崖子乡2个美丽小城镇及黄渠桥镇侯家梁村、灵沙乡胜利村等10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投入多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全面启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干天行动,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城乡环境保洁全覆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启用生活垃圾中转站4座、垃圾填埋场3处,购置垃圾三轮车辆,购买环卫服套,在美丽村庄开展37个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

通过有效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平罗县垃圾处理基本实现日产日清日运,垃圾源头减量40%以上。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并建立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收集、转运长效机制。

12月3日,渠口乡金桥村村民马学民坐在院里整理玉米,身后铺着瓷砖的新房与金灿灿的玉米构成一幅农家丰收图景。

今年8月,51岁的马学民告别居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开启了新居生活。

“老房子地势低洼,以前遇到暴雨家里就成了‘水帘洞’,房顶漏着雨,地上也积满了水。现在新房里外都铺上了瓷砖墙面,不管啥天气都能睡得香!”说起新房子,老马脸上挂满了笑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平罗县积极开展“四查四补”工作,把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按照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工作要求,秉持应改全改和不漏一户的目标,排查确定危房改造对象户,完成抗震宜居农房建设任务户。

“我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安全住房,妥善安置居住在C、D级危房中无力建房的特殊困难人群及危房户,防止他们因建房举债返贫。”宋志斌说。目前,该县以租住县城公租房的方式解决了35户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对于投工投劳能力极弱的危房改造贫困户,纳入兜底解决基本安全住房保障范围,以乡镇政府组织代建方式,让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

与此同时,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将规划不保留村庄列入“空心村”综合整治利用项目,在打造全县“一村一庄”示范点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节约利用。

“十三五”时期,平罗县完成13个乡镇5万余户房屋安全鉴定,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兑付补助资金.55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党建破解“关键小事”难点痛点

连日来,城关镇玉皇阁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静荣和工作人员来到工建小区进行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与往年不同的是,干群见面不再“分外眼红”。

“以前每逢冬季,居民就因暖气不热等问题来找社区。”李静荣指着小区院子中心地面说,老旧小区地势低洼下水排不出,一到下雨天就污水四溢,居民经过只能掩鼻疾走;上下水管道陈旧破损,楼上把楼下淹了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天上演着打不完的“邻里官司”。

“每到春季和秋季,社区就要组织人员疏通清理小区下水,今年改造全部由政府投资,供水、供暖管网全部翻新,单元的木头门换成了铁门,楼道也粉刷得亮亮堂堂。”60岁的居民王占军说。

随着民心工程的实施,平罗县粮食局家属楼、饭店小区、鞋厂小区等14个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迎来美丽新生,为户百姓的生活铺上了暖色。

今年以来,平罗县住建局将“党建引领+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全系统推行“辐射式组织架构”党建模式。紧紧围绕县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自上而下组成由党组成员带队、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员干部参与的调查小队,经常性梳理城市治理“肠梗阻”,破解群众关心期盼的“突出难题”和“关键小事”。

盛夏时节华灯初上时,居住在县城的老百姓出门纳凉便能一步迈入“夜平罗”:在连接新老城区的唐徕带状公园夜跑健身,邂逅小桥流水、树影人声;在悠扬的旋律中跳着广场舞,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来到繁华的夜市,啤酒、烧烤以及各种特色小吃挑动味蕾,亦是美好……移步易景间,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今年,平罗县在人流密集的阳光、汇融新天地商业街区布局夜市观光经济,联动企业和农户,统筹规划在民族大街、商业步行街、农贸市场外等人员流动较大地段设置个便民摊位,开辟了临时摊位证“绿色通道”。推行沿街商户评比制及“”工作法,对街边乱象进行专项整治。

“每天都有党员经营户、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红色监督队维持临时设摊区秩序,既帮助在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的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就业需求,又让‘地摊经济’重新回归城市。”平罗县住建局副局长李建军说。

平罗县通过党组织引领,汇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作;鼓励居民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作的政策宣讲员、民情观察员、通信员、施工环境防护员、施工监督员,在推动民生工程中形成了“融合攻坚”的良好局面;以“啃硬骨头”的气魄主动解决民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营造“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的浓厚氛围。(记者李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15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