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宁夏水利厅派驻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第一书记刘刚 每年一进入汛期,红翔新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学一定是满面愁容。可去年以来,他的愁容舒展了。 “家里根本待不住,得出去巡逻啊!不只是我,所有的村干部全部扑在外面,24小时轮值,就怕洪水再来一次。”朱成学说,一到七八月,神经高度紧张、忙得脚不沾地。 朱成学清楚地记得,年8月31日,一大早,村里的大喇叭就喊起来,让村民转移。他跑到村头一看,好家伙!2米高的泥石流,像堵墙一样从红崖子山那边向村里直直“压”过来,没一会儿就把农田“吞”了,还好通知得快,所有人都安全撤离了……但是多亩农田被毁、蔬菜粮食绝收,村内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就达万元。 年7月,我被派到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驻村,开始驻村生涯。了解到村庄防洪存在的“痼疾”,片刻不敢耽搁,迅速形成调研报告提交至自治区水利厅。厅里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总投资万元的“二道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在红翔新村顺利开工。 工程建设期间,在工地务工的村民禹四十高兴地说:“再也不怕洪水来了,我们一定保证质量,赶在汛期来临前完工。” “多亏了工作队,这么多年头上顶着的水盆子终于放下啦!”朱成学笑着说,至此,困扰村民多年的洪水灾害问题被彻底解决。 别看我们现在做起农村工作游刃有余,初来乍到时,连跟群众最基本的交流都是“一道坎”,有时真的感觉“水土不服”。我和几位派驻队员边干边学,脚踩泥土、耳贴大地,扑下身子,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才逐渐融入村“两委”班子,融入红翔新村的“大家庭”。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村里发展大棚种植,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我在园区打工一年收入6万元,比承包大棚好,种大棚太麻烦,咱也不懂技术。”村民王长青说。 该如何提高群众种棚的积极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时工作队员赵鹏、马赛提议,“村党支部和工作队带头加入大棚种植管理,是否可行?”此言一出,村干部们一致响应。 “红翔新村党建引领温棚示范区”就此诞生。今年,村委会种植管理大棚2座、驻村工作队2座,从栽苗、除虫、施肥等田间管理开始,向农科院专家请教,同时也向群众宣传科学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带动了20户村民种植大棚39座,还成功注册了“宁北钢葱”商标。 “自己赤膊上阵才知道不容易!不过,看到乡亲们在我们带领下丰收赚钱,心里美得很!”驻村工作队员尉佳宁说。 “通过村委和工作队的引领示范,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信心也足了,今年我鼓起勇气承包了7座大棚,预计能收入10多万元。”王长青喜滋滋地说。 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支部带动、干群联动、工作队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产值达到46万元,红翔新村党支部也在年获得“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 看到村庄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我们觉得再苦再累就一个字——“值”!(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采访整理) [责编:王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9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