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罗县是全区粮食生产大县之一,是农业灌溉用水大户。近年来,平罗县紧紧围绕“节水增效”这个目标,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多举措做好农业“节水文章”,加快推进农业用水权改革,以水权改革倒逼节水农业推广和农民增产增收。 精准”控水“科技领跑 “老谭,听说水下来了,我申请开一下闸门,给麦子灌‘二水’。”近日,平罗县姚伏镇沙渠村5组种植大户陈鹏的麦田到了灌“二水”的日子,听说支渠的水下来了,他第一时间拨通姚伏镇灌溉合作社管水员谭国伟的电话。 这边,谭国伟接到提闸放水的申请,通过手机APP一番远程操作后,连接5组农渠和支渠的测控闸门缓慢打开,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迫不及待地奔向陈鹏的麦田。 “淌了‘二水’,麦子就能可劲的拔节了,这回心里可算踏实了。”看着河水汩汩地流入田里,陈鹏高兴地说。 据了解,这种集闸门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测控闸门和明渠无线智能测流仪在沙渠村共安装有30多套。有了这样的设备,水利管理员再也不用跑前跑后关水闸,在平台上即可实现智能信息化操作。 “过去都是大水漫灌,到了灌溉期,有个别村民拿着工具私自开闸取水,用完又没人关闸,导致洪水入沟、淹滩漫路的现象经常发生,非常浪费水。”沙渠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告诉记者,自从安装了自动化的测控闸门,只需一个人就能精准控水,不仅让所有村民能够及时灌水,还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 记者在姚伏镇生态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上看到,闸门控制页面显示着各个渠闸开关状态、设计流量、闸前水位、即时流量、控制方式等数据和信息。在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过程中,平罗县通过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对水资源进行信息化操控,实现精准控水,精确用水。 省水就是省钱。年,姚伏镇首次实现年度内节水.5万立方米,节省水费10余万元。看到改革成效,享受到改革红利,姚伏镇群众对现代化灌区建设连连称赞,有力地示范引领全县各乡镇用水权改革工作。 据了解,年开始,平罗县启动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先后选定姚伏镇、城关镇、高庄乡为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投资万元建成18万亩现代化灌区,同时开展灌区计量设施试点改造建设工程,完成试点推广安装取水口智能计量设施套、建成县乡两级信息化控制中心,让农业用水实现了供水远程控制、闸门远程启闭、渠道水情实时测报,达到了节约灌溉用水和科学、高效管理灌区的目的。 高效节水集约经营 平罗县放大用水权改革协同效应,将用水权改革与“一块田”改革紧密结合,实现从“零散种植”到“集约经营”,既破解了渠系田间作物种植多样化,也解决了因土地“零碎化”导致的灌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又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 “我们村有20多年的水稻种植传统,但水稻一年需要灌9次水,一亩地一年需要多方水,现在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每年用水量能节省一半左右。”通伏乡新潮村党支部书记黄涛介绍,新潮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亩耕地。过去,因为地块分散,每到灌溉期,稻田用水紧张,村民之间纠纷不断。去年,平罗县在新潮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推行“一块田”耕种模式将耕地整村流转给合作社和企业,并由传统的水稻种植改为种植饲草玉米、制种大豆等低耗水、高效益的作物,实现了节水增收双赢。 “过去种植的26亩水稻,遇到行情不好,每亩最多八九百元收入,今年将大部分土地流转出去,每亩获得流转费元,腾出手脚再搞养殖,不用天天下地干活,还能实现增收。”新潮村村民王占斌说。 在位于新潮村5组亩滴灌玉米种植园区,大型机械正在进行水肥一体化作业,机械设备经过的地方,不光将种子、化肥埋进土里,用于滴灌的管道也如一条条血管铺在了田野上。“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滴黄河水浪费在新潮村,看,那边是我们建好的蓄水池,从惠农渠水闸那里浸过来的水都会通过管道储存在蓄水池里,再滴灌进土壤,一点也不会浪费。”对于眼前的千里沃野,黄涛脸上露出满满的成就感。 为增强用水权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平罗县根据区域实际探索用水权改革措施,以节水增效、集约高效为目标,及时调整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跟进节水灌溉措施,优化种植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探索节水奖惩机制,切实推进水资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变。年,自治区下达平罗县农业用水计划指标7.亿立方米,全年农业实际用水量6.亿立方米。根据水利厅反馈县区用水通报文件,节约用水量万立方米,实现年度农业用水不超用黄河水指标。 “今年以来,平罗县大力推进农业用水权改革,将6.亿立方米用水权确权到万亩耕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工程技术推广以及强化灌溉用水管理等措施,将实现15%左右的农业用水量降幅,这样的举措和成效为高效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平罗县水务局局长蒋海龙说。 来源 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原标题:《平罗县拧好农业用水“总开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8128.html |